轨道交通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占地少、运量大、效率高、污染少等优势。自1971年北京第一条地铁正式开通运营以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逐步加速,截至2024年底,全国54个区域中心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25条,运营里程超1万公里,极大方便了市民日常出行,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提升了城市形象和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前,我国中心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正逐步由快速规模化向高效网络化升级,但也面临土地拆迁和财政负担压力较大、公里运营成本增加、环境资源约束趋紧等多方面挑战。作为长周期、高投入、系统化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应围绕城市现代化发展需要,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安全可靠、提质增效导向,构建高效衔接、立体多元、绿色集约、智慧运维的城市轨道交通体系。
以系统化思维推动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有机融合,立足空间结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产业布局等特征,系统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的协同性、适应性、融合性。充分考虑“十五五”时期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产城融合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加快综合交通网络功能提升,推动轨道交通特别是市郊铁路建设与城市更新有机融合,为未来城市扩张和能级提升提供发展空间和基础保障。科学评估生态环境、地形地貌、文物保护等外部约束因素,贯彻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理念,合理选择系统制式、敷设方式、规模标准和技术材料,减少项目施工运营对居民生活和城市环境的影响,更好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创新发展“轨道+”业态模式,不断提升轨道交通服务品质和生产消费赋能作用,带动沿线空间资源开发、产业集群联动和民生功能集成。积极培育技术研发、装备制造、运维服务等轨道交通产业链群,推广运用人工智能、生物识别、无感支付等技术,建设城轨云和大数据平台,全链条升级智慧城轨服务,提高售检票、乘车智能化水平,构建“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绿色交通体系。加强轨道交通场站与周边商业、办公、居住等设施的功能融合和资源整合,以轨道微中心建设为抓手,围绕居民出行场景打造一体化出行和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创新推广“地铁+”“票务+”等多场景联合驱动的轨道经济新模式,形成共建共享共用的轨道经济发展生态,探索民生服务与经营创新并重的现代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之路。
坚持存量提质增效与增量协同优化并重,全面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的规模效应、网络效能和运营效率。应充分挖掘现有线路资源的利用潜力,加强资产全周期管理,构建集规划、建设、运营和开发于一体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通过灵活编组运行、车次智能优化、车辆基地共用、智慧运维养护等方式降本增效,实现客流需求与运输能力的精准匹配。新建线路要优先考虑与现有线路的网络协同性,科学论证路线选择、建设规模、站点布局、换乘接驳、功能配置和建设时序,在具备客流支撑和资金支持的条件下,努力提升综合收益、建设成本、运营费用的平衡性,量力而行、有序推进。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中英)
相关文章:
解密“空中花园”,北京东六环的华丽转身04-15
因地制宜发展轨道交通04-14
槐荫“体育强区”的进阶密码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