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秦枭 北京报道
今年,机器人行业一跃成为投资界的热门赛道。
在各种场景下,从今年春晚舞台“扭秧歌”,到各大展会展台上踢足球、俯卧撑、做招待,“人形机器人”频频登上热搜。近期,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将在北京举行。在一级市场上,投资机构对机器人行业表现出极大热情。近日,众擎、云象、星海图等机器人企业纷纷宣布完成亿元级融资。
然而,在热潮的背后,一场关于 人形机器人投资的“泡沫论” 的激烈争论也在悄然上演。最为著名的当数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他目前公开喊出 “正在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这一言论迅速在投资圈与科技界掀起波澜。
人形机器人领域究竟是处在即将井喷式发展的前奏,还是处于过度炒作下的虚影中?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形机器人领域目前机遇和挑战并存。投资热潮带来了发展的动力,但也掩盖了一些潜在问题。泡沫的质疑亦非空穴来风,行业确实存在一些需要警惕的风险。在未来的发展中,只有那些真正具备核心技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满足市场实际需求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引领行业走向真正的繁荣。
投融资飙升
企查查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我国机器人相关企业注册量就超19万家,创近十年注册量新高。截至3月19日,2025年我国已注册4.4万家机器人相关企业。企业存量方面,我国现存84.9万家机器人相关企业,其中有三成企业归属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我国机器人赛道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注册资本在200万元以内的企业合计占比56.2%。
而在所有机器人细分领域中,人形机器人无疑是焦点。科技巨头们也纷纷下场角逐。除传统巨头外,今年3月24日,京东宣布切入具身智能领域,侧重家用场景;美的集团成立专门的研究所进行人形机器人研发;手机品牌vivo也于近日宣布成立机器人LAB(实验室)。广汽集团、小鹏汽车、比亚迪等多家车企也加速布局这一前沿领域。
与此同时,机器人领域无疑已成为投资界的香饽饽。全球机器人初创企业的投资总额飙升至数十亿美元。
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发布报告称,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代表形态之一,市场前景广阔。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20.3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132.5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45.5%。
“投融资方面,中国具身智能的投融资市场正呈现热潮调整、恢复向好的趋势。2024年具身智能融资共182笔,金额为140.5亿元,出现复苏现象。”毕马威指出,“作为具身智能的子赛道,人形机器人因丰富的应用场景与技术发展潜力,其融资表现逆势增长,融资规模从2020年的15.8亿元升至去年的72.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5.6%。”
在国内,据IT桔子统计,2024年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发生了56起融资事件,总金额超过50亿元。相较于2023年的54.05亿元,融资总金额为50.95亿元,整体资金投入规模差异不大,但投资频次显著增加,2024年投资方出手次数从2023年的30次增长至56次,投资公司数量也从24家增加到40家。
在资本的热烈追捧下,部分机器人公司的估值不断攀升。由前“华为天才少年”彭志辉创立的智元机器人,在今年3月份完成B轮融资后,估值已经达到了150亿元。登上春晚的宇树科技在去年9月份的估值就已经达到了80亿元。
努曼陀罗管理咨询合伙企业商业战略咨询专家霍虹屹认为,人形机器人正处在“尚未成熟,但已足够具备爆发条件”的窗口期。估值上涨,是预期与战略话语权的提前博弈。其表示,这是“通用人工智能+实体载体”双重想象力的结合。ChatGPT、DeepSeek等大模型的爆发,让AI从“看得见信息”走向“做得了动作”,而人形机器人作为最具通用性的实体终端,被视为AI“落地到世界”的关键媒介。换言之,资本押注的不是某一款机器人,而是AI如何改变人类工作与生活方式的下一轮平台级机会。同时基础技术拐点已出现,过去困扰人形机器人的动力结构、感知系统、控制算法、材料轻量化等瓶颈,正在多点突破,这意味着其“从实验室走向场景”的路径不再遥不可及,估值开始提前计价未来现金流与商业模型。
分歧和争论
然而,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关于退出人形机器人项目的言论,无疑给当前火热的投资氛围泼了一盆冷水,引发了行业是否存在泡沫的广泛讨论。
朱啸虎表示,他们在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的投资,因为“商业化并不清晰”“市场共识高度集中,商业化又不清晰,我们从来没有在这样的案例上赚过钱”。他认为人形机器人目前没有为客户创造持续的价值,也缺乏让客户持续买单的商业化场景。他还提到,人形机器人“以前最主要的市场需求是做研究,要么是高校,要么是竞争对手,今天又多了一个新客户——央企买回去做前台展示”,“这种客户都不是我们喜欢的客户”,“我们喜欢的是可持续的(项目),能够给客户创造价值的商业化(项目),今天我觉得,在这里面还看不太到(商业前景)”。朱啸虎还质疑“谁会花十几万(元)买一个机器人去干这些活儿”?
资料显示,金沙江创投已退出了此前投资的星海图、松延动力等机器人公司。金沙江创投2023年11月参与星海图天使轮融资,2024年5月向公司提出股权投资退出诉求,2024年9月29日完成退出。金沙江创投也是松延动力的天使轮投资人,2024年3月参与对松延动力的天使投资,2025年1月17日退出对松延动力的投资。
曾与朱啸虎公开“互怼”的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傅盛也站队朱啸虎。他表示:“这次我完全站队朱啸虎,我的观点甚至比他还激烈——人形机器人行业不仅有泡沫,而且这个泡沫对行业是不好的。”
在傅盛看来,互联网出现泡沫时,技术已经出现了二三十年,但人形机器人在机械结构、电机以及整个产业链等方面都没有准备好。傅盛还打了个比方:“大家都爱看机器人‘鲤鱼打挺’,但这都是预先编程的”,“现在机器人巡逻,需要四个人陪同,其中只有一个真在巡逻,剩下两个人带着备用电池,机器人走一圈就得回来充电。人形机器人为了表演而存在,但市场需要高效可靠耐用的产品”。
对此,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表示,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投资过热和泡沫现象。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不完全统计,2024年1—10月,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共发生69起融资事件,公布的融资总额超过110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共发生56起融资,总金额超50亿元。而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仅为27.6亿元,融资总额与市场规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此外,王鹏表示,人形机器人企业展示出来的能力以运动控制为主,如翻跟斗、跑步等,比拼灵活、速度等,这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浪费。
不过,相关质疑言论也遭到一些行业人士的“声讨”,经纬创投创始合伙人张颖在朋友圈回应称,机器人领域发展前景广阔,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泡沫很正常,从长远来看,人形机器人赛道必然会诞生大型企业。
众擎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赵同阳在朋友圈发文指出,朱啸虎更倾向于追求短期回报的项目,而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这类需要长期投入与研发的领域,并非他擅长的方向。人形机器人极有可能引发一场影响深远的工业革命,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重大改变。
星海图和松延动力也纷纷作出回应。3月29日,星海图发布公告表示具身智能赛道潜力巨大,行业发展离不开各方的持续支持。松延动力则发布人形机器人产品跑步的视频,配文“无惧杂音,继续前进”,其创始人姜哲源也公开发表评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霍虹屹表示,目前来看,部分早期企业在尚未形成稳定的量产能力与商业模式时,估值却已突破百亿元,确实存在预期透支的迹象;尤其在尚无规模交付、缺乏盈利路径的情况下,资本更像是在为“概念”定价。
他认为,这并不意味着行业整体处于虚火。相反,大量核心环节如控制器、执行机构、AI模型、关节减速器、仿生材料等仍处于供给不足、研发门槛极高的阶段,大量资金投入恰恰是“点燃工业火种”的必要代价。
相关文章:
前2个月贷款余额达7712.4亿元!内蒙古持续加大这项投入→04-13
股价大涨96.77%,本周连续3日涨停!两大板块获融资净买入!04-12
汝城行业思政课试讲启幕赋能新实践04-12
美锦能源资产重组告吹,大股东陷债务危机99.7%股权质押,子公司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