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家毕淑敏的最新长篇小说《昆仑约定》出版。小说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原戍边为背景,讲述在气候条件恶劣、物资匮乏、医疗条件简陋的重重挑战下,戍边战士用血肉之躯筑起生命的防线的故事。毕淑敏称,这部作品封存着她刻骨铭心的记忆,是其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小说。

《昆仑约定》聚焦高原军区诊所,通过郭换金、景自连、麦青青等人物,展现了他们在“世界第三极”的严酷环境中,牢记家国情怀、勇于奉献的大无畏精神。军区诊所不仅是救治创伤的地方,更是他们心灵成长的熔炉。毕淑敏以亲身经历为底色,将时代风雨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刻画了戍边战士对理想主义的执着追求。在昆仑之巅,他们用生命丈量信仰的高度,以热血铸就永恒的约定。
毕淑敏谈到,写《昆仑约定》是她埋在自己心里几十年的种子,也是对一座山许下的承诺,年轻的时候没有写,是怕自己写得不够好,技艺不够,没办法把那些强烈的震动感表达清楚。“我都七十多岁了,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把那些珍贵的、刻骨铭心的、必须述说的回忆,交给了这部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小说。”

毕淑敏说,她当兵的时候是最高等级的身体素质,所以才被分到西藏去,这么多年她几乎没住过医院,但是写这部长篇的过程中却一共住了四次医院、三次急诊,但是自己真的不害怕,因为《昆仑约定》第一稿已经完成了。
“这里的故事,只有云知道。”这是本小说的最后一句。毕淑敏在小说自序中写道:“我肝胆欲碎地咀嚼半个多世纪前的历史,在蛛丝马迹中踯躅前行。一闪一闪远去的气若游丝的故人,如干燥破碎的脱水菜,浸没冰冷砭骨的雪水中,慢慢膨胀,鲜活……我年轻时,身体里居住着沧桑的灵魂。当我七十岁时,借这部小说的书写,重新潜入十六岁半的心灵,寻觅温暖与光明。我的工具,是我的体验、我的记忆、我的大脑、我的手指,我的心肝脾肺肾。熬煮文字的过程,我把记忆汇总成述说。那些字句,氤氲凛冽雪气,激励我向前。”
作家梁晓声表示,看《昆仑约定》,感觉这是一本受义务感、责任感驱动而创作的长篇。它的难能可贵,在于亲历性。哀敬爱的人之死,庆亲密战友的生,遂使笔下情浓。这是倾注真诚和深厚感情的作品,也是一部在题材上填补空白的作品。
文学评论家施战军认为《昆仑约定》的情节黏性强,群像描写和深层意蕴处理出色,是一本写人生海拔的书。昆仑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度,毕淑敏通过描写普通士兵的故事,将“人性的高度”“人心的尺度”“生命的广度”“思想的深度”相融,唤起读者们对精神高度的向往。
(大众新闻记者 师文静 实习生 梁家玮)
相关文章:
杭州卖爆了!1块6毛钱,上线就卖10万份!紧急提醒04-04
贝莱德CEO:在美国舒服退休至少需要200万美元,62%的人存款不到15万美元04-04
解放军报钧正平:“台独”意味着战争,勿谓言之不预也04-02
毕淑敏完成人生最重要的小说《昆仑约定》04-02
早安赣州|今起,这笔钱不用交了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