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车轮碾过时光!从三轮车变迁看建军路焕新密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13:50:00    

在盐城建军路上,三轮车的命运与这条“半部盐城史”的街道紧紧缠绕。从市井巷陌的交通工具,到城市更新的文化符号,三轮车的角色嬗变,不仅承载着几代盐城人的集体记忆,更折射出这条红色长街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坚守与突破——既要传承历史,又要激活未来;既要留住烟火气,又要拥抱新秩序。

“欢迎您免费乘坐建军路文商旅街区三轮车,可以播放淮剧、民间小调,感受盐城的‘四色文化’……”人间四月天的盐城建军路上,买卖的吆喝声与淮剧小调交织成一首老城的歌,十辆装饰着鲜花的复古人力三轮车,缓缓穿行于非机动车道上,靛蓝布衣的师傅们用盐城方言讲述着“大铜马”的故事。随着三轮车的颠簸,车轮碾过梧桐树影,耳畔是师傅们絮絮讲述的老城故事,眼前是徐徐展开的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城市画卷。

这是建军路文商旅街区“文脉三轮”师傅的日常工作剪影。在盐城,若想触摸这座城市的脉搏,可能没有比乘坐三轮车慢游建军路更生动的选择了。曾经被时代淘汰的三轮车,如今以“文化使者”的身份重返老街,成为“建军路文商旅三年焕新计划”中具有烟火气的一张文旅名片。

从“交通工具”到“文化载体”:三轮车的涅槃之路

20世纪90年代,盐城街头的人力三轮车被市民称为穿梭街巷的“腿脚”,是下岗工人紧握的谋生“把手”,更是城市活力发展初期的注脚。彼时的盐城正处于从传统工商业城市向现代化都市转型的关键期,建军路作为核心商圈,每日车水马龙,人力三轮车凭借灵活穿梭的优势,成为连接国营商场、集体工厂与市井街巷的重要纽带。

然而,当现代化进程的车轮轰鸣而至,BRT的进入、私家车的洪流,让这些“慢行者”逐渐淹没在效率优先的时代浪潮中。2011年前后,随着城市发展扩张,运营模式粗放、安全隐患凸显,全市超5000辆人力三轮车黯然退市,成为一代人记忆深处的符号。

彼时的取缔,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断舍离”。如今再次闪亮登场,出现在建军路街头小巷,也是时代的需求。二十载光阴流转,当盐城跻身“长三角中心区27城”,面临着文化记忆碎片化的发展困境时,2023年《盐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明确提出“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为三轮车的重生埋下了伏笔。

随着文商旅经济的复苏和2025年《建军路文商旅街区焕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启动,这条承载盐城千年文脉的“第一路”迎来新生。“45.7亿元投资、150个改造项目中,‘文脉三轮’作为‘微更新’典型脱颖而出:数十位经培训上岗的师傅,身着定制工装,车上配备智能语音讲解设备,节假日免费接驳游客,串联起新四军纪念馆、竹林大饭店、‘1956星剧场’、后街巷道中的老字号等文旅地标和网红打卡地。”盐城市建军路文商旅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冲介绍。

从被时代淘汰的“交通工具”到主动拥抱新生的“文化载体”,三轮车的涅槃之路,是建军路在现代化进程中完成的精神蜕变——它不再沉迷于推倒重来的破旧立新,而是被赋予不同的使命:让曾经的谋生者成为文化的讲述者,通过讲述“登瀛桥”“泰山庙”“大铜马”“新四军纪念馆”等地标建筑的前世今生,让车轮碾过地面时溅起的文化“回响”,将分散的文化织成沉浸式体验网络,弥补了老城区步行可达性不足的短板,让老城的文脉肌理在新旧交融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新老城对话的“流动纽带”:老城故事有了新颖讲法

“当时找到我跟我说能继续骑三轮车,还给发工资、交保险的时候,我都不敢相信,有一天还能‘重操旧业’。”邹凤刚师傅激动地说。56岁的他是首批上岗的师傅之一,过去踩三轮是为了糊口,现在竟成为城市代言的“摆渡人”了,像他这样的老师傅占团队半数。

从“轮船公司工人”到“城市导游”的职业转型,52岁的陈长群任三轮车队的队长,每天出车前都要仔细擦干净座椅,“盐城是一个好客的城市,我想让每一个坐我车的人都能更了解盐城,喜欢上盐城。”他业余时间最爱唱淮腔淮调,现在带游客时有机会展示才艺,“好多游客会拍我唱戏的视频发到社交平台上,还是很开心的!”

来自上海普陀区的游客王女士带着孩子坐车后感慨:“在网上刷到这推介视频,周末就带孩子过来了,师傅讲的‘大铜马’故事比导游生动多了!孩子一直问,大铜马晚上会不会真的跑起来?”

师傅们能用普通话讲解新四军纪念馆、“大铜马”等地标建筑的历史,鲜活的口述史成为官方叙事的有力补充;也会用淮剧小调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外地游客听完讲解硬要塞钱,59岁的梅宽军师傅摆手道:“要谢就谢我们政府!”谈及这份工作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字里行间满是对这份工作的认同感。

建军路文商旅运营有限公司运营部经理吴颖说:“三轮车的路线经过精心设计,东西向从新四军纪念馆到盐城博物馆,南北向从毓龙路到大庆路,约10公里的路程串起盐城的千年文脉。为了提升游客旅游体验,被游客戏称为‘文脉三轮’的车队,采用招手即停、随时下车的运营模式。这种灵活的服务方式,不仅让游客的游玩更加自在随心,还极大地方便了本地居民的生活。”

“免费接驳”曾是项目的最大争议。有人质疑:“白干活图啥?”但师傅们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前段时间,一位90多岁的老人颤巍巍地拦下车。她住在交通大院,因腿脚不便已多年没出来看看。“我就想看看建军路变成啥样了……”师傅得知后,特意放慢车速,耐心细致地讲解着建军路近年来的变化。

“平日里,我们遇到年迈的老人需要搬运重物,像拉面粉这类力气活,我们总会主动搭把手,帮忙送到家中。”陈长群说。在这条路上,像这样温暖人心的场景随处可见,每天都在上演。

师傅们每一次耐心地讲解、每一次热心的帮助,都是对城市文化的传播,对城市精神的弘扬。当三轮车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成为流动的“城市记忆芯片”,盐城便找到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密码。

三轮车的旅程不过两小时,却串联起千年盐城的缩影:古瓢城的市河填成了马路,战火淬炼的“新四军革命精神”融进市井日常,老字号小吃与星巴克咖啡比邻而居。正如建军路焕新规划所言,建军路的焕新“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传承中创新”。

从“场景焕新”到“体验升维”:文旅场景的立体重构

“文脉三轮”的成功实践,是盐城建军路文商旅街区“微改造、深运营”治理智慧的生动体现,建军路文商旅街区以“绣花针”的功夫历时半年,梳理出15处文化地标与137家人气小店,让三轮车轨迹成为串联时空的“文化针线”,编织出建军路城市记忆地图。

为提升游客体验,每辆三轮车都加装GPS定位系统,实时调度提升效率;春天在车篷上缀满蔷薇与三色堇,演绎“花车巡游”的浪漫意象,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车上配备定制版“亭湖老字号”手绘地图,封面印制着“登瀛记忆·亭巷烟火”字样,打开后可见建军路核心街区的立体街巷分布图,游客们手持地图穿梭于街巷间,就能找到藏在深巷里的“网红打卡点”。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在追逐效率的过程中,忽视了城市的温度与故事。而“文脉三轮”如同一位坚守者,以缓慢的速度、亲切的讲解、贴心的服务,让游客和居民都能静下心来,重新认识这座城市。它穿梭于大街小巷,不仅带来了文旅产业的新活力,更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城市的精神文明。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三轮车队日均接驳量提升40%,不仅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还带动沿线商户营业额增长,这种“以文化为内核、以交通为纽带、以商业为支点”的模式,激活了老城的文化毛细血管,构建起“文商旅”三位一体的良性生态圈,让建军路从商业街道蜕变为可阅读、可体验、可消费的城市文化会客厅。

“焕新,是让历史活成未来的底色。在效率至上的数字化时代,盐城建军路文商旅街区以人力三轮车为媒介,完成了对城市记忆的打捞,也实践了‘文、商、旅’的融合创新。在建军路上缓缓转动的车轮,转出的不仅是街巷的烟火气,更是一座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坚守文化根脉的智慧与勇气。城市更新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而是多元价值的动态平衡。”盐城师范学院历史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陆玉芹教授说。

若你来盐城,不妨在建军路登上一辆三轮车,任车铃叮当,听师傅讲述“大铜马”的故事、巾帼交警的哨声,或尝一碗竹林大饭店的红汤面。今日的建军路,巾帼交警的哨声与星巴克的咖啡香交织,“大铜马”的光辉与直播电商的霓虹灯交相辉映。这辆车,这条路,既是盐城的“城市客厅”,也是一部流动的地方志。这条路的更新密码,正藏在“破”与“立”、“旧”与“新”的张力中——它告诉我们,一座城市的生命力,既在于大刀阔斧地改造,更在于对每一段时光碎片的温柔凝视。(编撰丨丁中明 李凯迪 图片丨盐阜大众报)

相关文章:

车轮碾过时光!从三轮车变迁看建军路焕新密码04-29

为什么又是沈阳?04-29

汉阴县城关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04-28

俄罗斯风情街开启“游园乐梦”奇幻之旅04-28

【书香中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组织青年代表参观太行中医药文化博物馆04-27

琅琊古城扩建提升项目成功签约 五一期间百场国风演艺带你一城好戏游琅琊04-26

50万网友在线掰头!这些景区谁能代表乌鲁木齐颜值?04-26

【央媒看沈阳】追着花期去旅行:“赏花经济”绽放文旅消费新活力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