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运千年:古运河历史文化钩沉》,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号978-7-5649-5884-8,作者:陈举,蔡桂林著,2024年8月第1版
在历史的长河中,古运河宛如一条穿越时空的巨龙,静静流淌,见证了华夏大地的沧桑巨变与文化积淀。《大运千年——古运河历史文化钩沉》一书深入探索古运河的深厚底蕴,以其丰富的细节、深刻的思考和生动的叙述,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古运河的壮丽画卷。
古运河滋养了无数璀璨的城市文明。以洛阳为例,这座承载千年风华的古都,其兴衰起伏不仅是古运河沿线城市发展变迁的缩影,更是中华文明史上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吕不韦的洛阳是一座经济型城市,推崇工商业,流露着清新、活泼、开朗的气息。西汉时的洛阳则超越了政治型与经济型二元模式,开始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重融合发展,改变了关于城市的历史性观念与常识,也印证了“世界的历史,即城市的历史”这一论断。在盛唐的辉煌篇章中,李白与杜甫两位旷世奇才的相遇同游,恰似天际流星交汇于洛阳古城之上,横跨大唐的辽阔天际,不仅照亮了那个时代的文学夜空,更以其不朽的光芒,辉耀了整个华夏文明的文学史册。宋徽宗修缮天津桥,洛水沟通南北,将大宋王朝的自由之风和绚烂璀璨的文化传遍世界。作为中国大运河上唯一一座历经千年的桥梁,洛阳城里的天津桥,浓缩着中原大运河厚重的历史,残留至今的天津桥桥墩,如同一位沉默而深邃的智者,静静伫立,以其斑驳的肌理和坚韧的姿态,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更以其不朽的存在,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文明的新高度。洛阳是古运河沿线无数城市兴衰沉浮的一个缩影,展现了运河文化对于塑造城市性格、推动社会进步、传承历史文明所起到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未来的岁月里,古运河及其孕育的城市文明,将继续以其不朽的魅力,启迪着我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等时代课题的深刻思考,引领着我们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迈进。
在当下的官方或民间话语体系中,大运河几乎与中原文化无关,几乎代指的就是明清以后的南北大运河,这一局限视角不仅遮蔽了隋唐通济渠作为中原文化血脉的重要地位,也导致了对大运河整体历史文化价值的严重低估。这种低估不仅是对一段辉煌历史的遗忘,更是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理解的片面化。《大运千年——古运河历史文化钩沉》一书通过详尽的史料梳理与深刻的历史剖析,尤其是聚焦于隋唐通济渠对中原城市群落的深远影响,为我们揭开了被尘封的历史篇章,展现了通济渠如何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与文化力量,催生了开封、陕州、偃师、巩义、荥阳、郑州、商丘等中原城市群落的璀璨崛起,构建了一个经济繁荣、文化交融的辉煌时代。比如巩义,凭借悠久的工艺传统、丰厚的自然资源、独特的窑工人才,巩义的窑火烧制出了洁白如雪、恬淡如云的白瓷,不仅开创了中国白瓷的新纪元,更以其精湛的技艺与广泛的影响,深刻改变了中国陶瓷史的发展轨迹,成为中华文明创新力与包容性的生动例证。这些历史细节的呈现,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更为我们重新认识大运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它鼓励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以更加全面、深入的视角去审视大运河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
此外,书中还巧妙地将古运河的历史与当下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运河文化带建设相结合,赋予这部作品以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作者通过对古运河现状的考察,提出了对大运河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和创新的建议。这些建议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对当前的运河文化带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让我们意识到,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如何保护好、利用好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使之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总之,《大运千年——古运河历史文化钩沉》是一部集历史性、文化性、思想性于一体的佳作。它不仅深刻揭示了古运河作为中华文明重要载体的非凡意义,更以其深邃的历史洞察与人文情怀,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关于文化传承、城市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图景。它不仅仅是对过往辉煌的记录,更是对当下与未来文化命运的深刻省思与前瞻布局。它启示我们,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浪潮中,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是维系民族身份、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作者:范昕 河南大学出版社)
来源:中国青年网
相关文章:
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重庆“实践清单”来了04-25
流淌的历史与文化的长歌04-25
深圳又上榜!入境热门地!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