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口转内销”成为各方高频关注的话题。
日前,市委常委会举行会议。会议指出,要着力稳住外贸基本盘,健全出口企业帮扶政策机制,开展出口转内销专项行动。
在美国滥施关税搅乱全球经济秩序大背景下,今天的出口转内销,既是决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经济发展成色的必答题,也是事关外贸企业的“保命题”。
出口转内销,商品如何转,市场如何拓?作为全国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地区的重庆,如何做好出口转内销这篇大文章?

▲4月22日,货船停靠中国石化集团重庆川维化工有限公司物流码头装运出口的精甲酯等绿色精细化工产品(无人机照片)。记者唐奕摄/新华社

出口转内销,曾多次成为中国外贸渡难关的重要策略。如今,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发,比起靠暂时性转内销换来一隅之安,如何找到长期性战略,更为关键。
站在这个角度理解此次出口转内销,我们能看到更多深层意义。
为何敢转?出口转内销的基础条件愈发牢固。
体现在外贸供给上,“中国造”已逐步摆脱低质低价的刻板印象,变得品类多元、品质可靠、爆品频出,尤其是经历世界市场淘洗的外贸产品,质价比更高。一个鲜明佐证是,近段时间敦煌网在海外市场下载量飙升,“How to shop on TAOBAO”(怎样在淘宝购物)成为海外社媒热点,许多海外用户虽面临高昂关税,仍坚定选择中国产品。
体现在国内需求上,中国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8.8万亿元,同比增长3.5%;今年一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7万亿元,同比增长4.6%,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国内14亿多人口撑起的庞大基础消费市场,和潜在的消费升级需求,既是亮给外贸企业的“明牌”,也是出口转内销最大的“确定性”。
为何要转?出口转内销亦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转机。
出口转内销,不该止于转“内消”,更要看到其中的战略意义与发展契机。
有学者观察发现,既往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红利,但也形成了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出口与内需脱钩、内外销结构失调的问题,带来供应链风险、价值链危机。
而系统有效地推进出口转内销,则可以做到资源与产能的高效配置,既在微观上释放“鲶鱼效应”,推动国内制造水平升级迭代,满足老百姓美好生活所需;也在宏观上,补全一域乃至全国的产业链空白,锤炼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增强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

▲1月22日,重庆铁路口岸,车辆停放在集装箱旁。记者张锦辉摄/视觉重庆

然而,需要正视的是,出口转内销并非简单的“产品搬家”“产能回移”,还有诸多难点与挑战。
市场差异如何补足?
比如,内外贸在生产标准、市场准入、检验检疫等方面认定条件不同,尽管近几年,我国已在推动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生产,但其适用范围主要是一般消费品、工业品。汽车等产业链条长、全球产品差异大的行业,尚难以实现“三同”生产。此外,一些中小外贸企业会面临舍弃原有产线甚至核心技术的问题,对转内销望而却步。
知识产权问题也让“无名”外贸良品“难回娘家”。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巫俊发现,许多外贸企业有技术缺品牌,其产品型号、款式规格都由外商提供,可能在出口转内销中面临商标、专利及著作权领域的侵权风险。
企业忧虑如何纾解?
就当下看,许多外贸企业转内销,会面临订单减少、产品积压的“阵痛期”,他们转型中的顾虑也会被进一步放大。
比如,贸易环境转变的不适。外贸一般是发货即收款的“见单即付”,国内贸易结算通常采用“先贷后款”模式,可能导致回款慢、占款多、收款周期长、坏账呆账多。而一些偶发的商业信用危机,也会侵蚀外贸企业的安全感。
内外市场需求不同,也让一些外贸企业感到“大象转身”之难。外贸往往是少品种、大批量输出产品,而内销零售却要多品种、少批量,来紧跟市场变化。这需要外贸企业从生产导向转为消费导向,在造产品、育品牌、建渠道、找客群等方面从零开始,试错成本不低。
着眼全局,平衡之功该如何做?
眼下,从“外贸优品中华行”等政策活动,到国内企业开通外贸绿色通道的帮扶手段,都在集中解决外贸转内销能否进得来的问题,但外贸转内销商品进来之后的问题同样值得关注。
大量出口商品集中涌入国内市场,可能激化同业竞争,带来产能踩踏和市场积压,尤其在一些趋近饱和的行业,可能带来“内卷式”竞争,影响就业稳定和地方经济。
此外,一些加工型外贸企业,本就处于价值链上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对国际链主企业依赖性较高,其转向国内市场后,如何找到合适的产业生态位,也考验区域的产业规划能力。
国内市场的消化承接能力也需进一步提高。在巫俊看来,尽管出口转内销将叠加“以旧换新”等促内需政策,但其所能激活的需求还大多停留在耐用消费品上,一些未被政策覆盖的出口商品,还亟待保障。

▲3月7日,重庆果园港一派繁忙。记者张锦辉摄/视觉重庆

出口转内销,“转”是第一步,而“销”则是关键一步。对重庆而言,从“转”到“销”之间,并非一片坦途,其中有许多环节,需要主动思考、积极作为。
打好提前量,以柔性的制度建设,让“转”更灵活。
出口转内销的势头下,地方的政策越细致越灵活,才越有可能让外贸企业“软着陆”。这需要及时清理废除滞后制度和政策,健全内外贸一体化法律体系,靶向解决制约出口转内销的障碍;也要着力推动内外贸标准有机衔接,深化制度型开放,降低出口转内销交易成本。
实际上,重庆对此已有部署。自成为全国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地区后,重庆便开始组织本地企业开展国际先进标准对标达标活动,推动内外贸规则制度衔接融合。截至今年1月,全市已累计组织295家企业自我声明对标结果492个,发布对标方案31个。
放大优势点,以健全的支持体系,让“销”更火热。
出口转内销的舞台,不仅需要外贸企业唱“主角”,也需要地方的支持体系唱“配角”。重庆也应在外贸服务体系的建立上,谋求机遇。
比如,眼下国内市场分割现象仍局部存在,省际贸易成本偏高,其中的物流成本就是关键一环。而重庆不仅有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成熟的国际物流通道网络,也有类似重庆物流集团这样的综合性物流集团,实力雄厚,可以在出口转内销中积极担当,强化外贸、产业、物流协同,锻造供应链整体协同能力。
要有定力,也要有远见,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双向奔赴”。
出口转内销的过程中,企业要算好眼下账,地区与国家更要算好长远账。这需要各方带着发展的眼光,下大力气推进出口转内销。一方面,要抓住市场需求扩容、国内外分工细化所释放的差值空间,推动企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实现产品与要素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间更高效流动。
另一方面,要经由发展内外贸,来促进国内经济、金融、贸易等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双向发力、共谋发展。
无论外部环境怎么变化,重庆都应随机应变,以“弄潮儿”的姿态,在出口转内销的大潮中乘风破浪。
相关文章:
政银携手搭建企服新平台 五华区红云街道召开2025年金融机构座谈会04-25
英媒:特朗普发现美国不再不可或缺,而他正让情况变得更糟04-25
上海车展如何重塑全球供应链版图?04-25
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重庆“实践清单”来了04-25
重庆瞭望|出口转内销,重庆如何作为?04-25
就近一次办结! 陵水“全县通办”事项受理超3.9万件04-25
看!大阪世博会中国馆里的“黑科技”04-25
日本4只大熊猫将于6月底送返中国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