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命由我不由天!”当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嘶吼响彻银幕,山西长治的翟张线高铁桥下,一面哪吒涂鸦墙“出圈”,画师郭旭瑞用喷漆将哪吒与混天绫缠绕的瞬间定格,墙下拍照打卡的年轻人不知道,他们镜头对准的不仅是二次元神作,也是一个城市蛰伏上千年的生存宣言——“坚韧”!
女娲在此炼石补天,精卫在此衔木填海,神农在此尝草试毒;抗战时期八路军在此血战黄崖洞,当代“愚公”在此劈出挂壁公路……被太行山扼住咽喉的长治,硬是在绝境中开辟了一条道路。
今天,请随我们开启一场“坚韧之城”的硬核巡礼。
上古“顶流天团”
“逆天改命”指南
在山西长治的翟张线高铁桥下,这面“魔童哪吒涂鸦墙”,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画师郭旭瑞以极具张力的笔触,将《哪吒之魔童闹海》中那个“最叛逆”的哪吒定格于墙面。

哪吒从出生就被贴上了“魔童”的标签,注定要遭受天劫的惩罚。但面对命运的不公和世俗的成见,他没有选择屈服,而是勇敢地与命运抗争,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嘶吼,是向天道的宣战,也是明知结局仍向死而生的孤勇。

而哪吒这样的坚韧精神,与长治人骨子里的“坚韧”劲儿不谋而合,他们敢于挑战命运,不屈不挠。
在上古时期,长治就已经将坚韧刻在了他们的DNA里,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神农尝草等妇孺皆知的史前神话故事,都发生在长治,因此,这里也被誉为“中国神话之乡”,同时也将长治的坚韧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

女娲补天
女娲,这位伟大的创世女神,曾在长治的天台无影山炼五彩石补天,拯救苍生。古籍《淮南子》记载她“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而《潞安府志》也提到天台无影山是女娲炼石的圣地。
如今,长治一带还存有众多祭祀女娲的祠庙:潞城七里店娲皇圣母庙、襄垣仙堂山娲皇宫……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彰显着长治这座城市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同时女娲“坚韧”的精神,在长治也不断传承和发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长治人奋勇前行。

神农尝百草
炎帝神农氏,在长治的老顶山“尝百草、得五谷、教民耕种”,开启了华夏农耕文明的先河。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百谷山(老顶山)与太行、王屋皆连,风洞泉谷,岩壑幽邃,最称佳境。昔神农尝百谷于此,因名山建庙。”
炎帝的足迹遍布长治的山水间,他用生命探索草药,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这种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正是长治“坚韧”的生动体现。

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的故事同样令人动容。炎帝的女儿女娃,在长子县的发鸠山化作精卫鸟,日复一日地衔石填海,展现出了顽强不屈的精神。《山海经》中描述:“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这种“坚韧”的精神,激励着长治人像精卫鸟一样,生生不息、顽强拼搏,哪怕面临诸多质疑与困难,都能低头沉心,以一颗深种的倔强之心,衔取成功之石,以理想填平东海。

长治人骨子里的那股子“坚韧”劲儿,和那些神话故事里的精神一脉相承。他们受这些神话故事的精神熏陶,从不放弃,从不退缩,哪怕困难重重,也能咬着牙坚持下去,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在那些热血故事中
“锻造”出的坚韧精神
那些流传于民间的动人神话,为这片土地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色彩;而革命战争年代里先辈们用热血与生命谱写的红色故事,又赋予了长治深远的意义与坚韧的精神内涵……
战争时期,长治人民与八路军将士并肩作战,用血肉之躯抵御外敌。他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粉碎了日军的“扫荡”和“围攻”,在太行山上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长治的每一寸土地都见证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武乡县
太行山西麓的武乡县,位于山西省长治市的最北端,横跨于太行山和太岳山之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八路军总司令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的长期驻扎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长期战斗和生活,组织指挥了整个华北地区的抗战。

1937年9月,东渡黄河的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150多个党政军机关进驻武乡县,建立了太行、太岳革命根据地。他们靠着小米加步枪,创造了许多的奇迹。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坐落于武乡县太行街363号,它生动再现了八路军在太行山区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这里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图片资料,每一件都承载着先辈们坚韧不拔的抗争精神。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于1989年9月开馆,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八路军抗战历史的大型革命纪念馆,是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
走进纪念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充满热血与牺牲的岁月。馆内的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片,都诉说着当年八路军与太行人民并肩作战的感人故事。它们不仅见证了八路军的英勇无畏,也彰显了长治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坚韧不拔的太行精神。

「八路军文化园」位于长治市武乡县太行西街,是全国唯一将展馆内静态展板用体验式高科技手段,再现八路军抗战史实的大型主题公园。在这里,可以体验到八路军当年参加战斗、参与生产的艰苦奋斗精神,以及与当地民众鱼水情深的军民情谊。

在这片红色的沃土上,孕育了伟大的“太行精神”,长治人民在抗战中展现了坚韧不拔的品质。他们与八路军将士并肩作战,共同筑起了抗日救国的铜墙铁壁,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除此之外,还有王家峪和砖壁村,这两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子,作为八路军指挥部所在地,就像中国革命史上的两颗“双子星”,撑起了长治这片红色土地的不朽篇章。

黎城县
在长治,还有一个既历史悠久又充满红色的地名——黎城。这里也是八路军坚持华北敌后抗战的腹心根据地和战略支撑点。

黄崖洞文化旅游区位于山西长治市黎城县,是太行山中一颗璀璨明珠,每一寸土地都写满了传奇故事。这里奇峰突兀,怪石嶙峋,是抗战时期兵工厂存放重要物资的“天然大仓库”。
黄崖洞不仅有壮丽的自然风光,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作为八路军兵工厂旧址,它见证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1941年,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在此与日军血战八昼夜,以少胜多,创造了辉煌战绩,成为抗战史上一段不朽传奇。

如今,这里已成为集红色文化与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历史的足迹,感受先辈们的英勇与坚韧。
景区内有八路军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研发和生产能力最强的兵工基地“兵工厂旧址群”;有居于黄崖洞东北方向的万仞峰巅之上的“桃花寨”,这里四周悬崖绝壁,地势险要,让人不禁感叹古人选址的智慧;还有“高山公园”,这里山溪淙淙,碧水盈盈,花红草绿,波光倒影,石亭翼然水上,步桥斗折蛇行,是放松身心、欣赏自然美景的绝佳之地……
在战火中铸就的长治,带着不屈的坚韧,将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壮美完美融合,黄崖洞文化旅游区就是最好的见证。

长治的坚韧,是历史的积淀,也是文化的传承。从神话传说到抗战烽火,长治人民始终以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对困难与挑战。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长治人,在新的征程中,勇往直前,续写着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长治的红色景区大多位于太行山区域,这些景区不仅承载着革命历史的厚重记忆,也与长治独特的地理环境紧密相连。
自古以来,太行山都与山西“捆绑”。因为山西多山,所有城市基本位于山间盆地中,而被太行山、太岳山等群山环绕的长治是最独特的存在。
这两道天然的屏障,赋予了长治“易守难攻”的地势。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抵御外敌的入侵,还是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这山都是长治人坚实的依靠。

在这里,座座大小不一的山峰从平原上拔地而起,形成的断崖绝壁连点成片,更增加了人们征服的难度,连李白也深有体会:“五月相呼度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但人们并没有气馁,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也塑造了它“坚韧”的精神。

长治人骨子里的“坚韧”,是这片土地赋予的特质。在太行山脚下的神龙湾挂壁公路,用双手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一条通往外界的道路,这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程,是长治人“坚韧”的精神生动写照。
在壶关八泉峡的雄奇峡谷中,长治人用“坚韧”的精神和智慧,将八泉峡从一个深藏于太行山中的自然景观,逐步将这片壮丽的自然景观打造成了吸引游客的胜地。
他们不仅修建了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如索道、步道、观景台等,还在开发过程中,他们克服了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等诸多困难,体现了长治人“坚韧”的精神。

在太行一号公路的修建中,这种“坚韧”展现得淋漓尽致。它穿越太行山脉的崇山峻岭,地形复杂,施工难度极大,建设者们用智慧和汗水在太行山上开辟出了一条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
此外,太行一号公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连接了太行山大峡谷、八泉峡等众多景区。
这些景区见证了太行山区人民的坚韧与智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这条公路,游客可以深入了解太行山区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感受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坚韧精神。
在太行山的雄伟环抱中,长治这座城市历经岁月洗礼,始终以“坚韧”的信念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无论是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还是八路军将士的英勇抗争,亦或是当代长治人用双手在太行山上开凿出的挂壁公路,都彰显着这座城市骨子里的坚韧不屈。
这种深植于DNA的坚韧,是长治最鲜明的底色。它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长治人前行的道路,赋予了一代又一代长治人无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力量。未来,长治将继续带着这份坚韧,续属于它的辉煌篇章。(来源:人说山西好风光)
编辑:邢璐霞
相关文章:
雨花台前祭英烈04-05
《哪吒2》,日本全面上映!04-04
时习之|我们要永远铭记英烈的英雄事迹,世代发扬英烈的英雄精神04-04
王晓晖在省级领导干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上强调:始终用严的标准严的要求检身正己,示范带动全省干部队伍作风持续向好04-03
致敬英雄!永州市零陵区2025年“我们的节日·清明”祭英烈文明实践活动举行04-01
持续深化纠治“四风”04-01